作者:王琳琳
静谧舒适的村庄、错落有致的房舍、干净平坦的村道、勤劳质朴的村民……如今,行走在呼伦贝尔大地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随处可见。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脱贫攻坚中注入乡村振兴发展理念,让脱贫攻坚的智慧和经验成为乡村振兴的巨大精神财富。在乡村振兴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双促双赢”。
着力提高产业帮扶成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是成功脱贫摘帽走向新生活的动力源泉。呼伦贝尔市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走进牙克石市免渡河镇丰收村,一座看似平常的大棚有着一个特殊的称谓——扶贫菜园。扶贫菜园里绿意盎然,温室大棚内的发芽葱、小白菜和油麦菜长势喜人,丰收村精准扶贫户正在拔除秧苗中的杂草。村民徐福平告诉记者说:“我们村的这个扶贫菜园,收益非常好,农闲时也不用出去打工,在家就把钱赚了。”
近年来,免渡河镇因地制宜,“找”准扶贫路线,“号”准脱贫脉搏,提出“党建+合作社+产业+扶贫户”“分田到户、责任到人”的创新经营模式。建档立卡户纷纷认领各自的“照看地”,根据作物的长势进行劳作,及时锄草、浇水和施肥,配合大棚技术指导员种植出优质、有机、绿色蔬菜,待大棚蔬菜丰收后,由村委会统一销售。目前,扶贫菜园已经种植了菠菜、茼蒿、茴香、西红柿和辣椒等20余种蔬菜,平均每茬反季节蔬菜能让建档立卡户增收1000至2000元。
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呼伦贝尔市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因地制宜编制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发展。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支持发展现代农牧业、光伏、旅游、电商、生态、庭院经济、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同时,乡村两级党组织积极参与,帮助拓宽门路、争取政策、开辟市场,使扶贫产业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
补齐农村基础建设短板
呼伦贝尔市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村容村貌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村民素质提升,这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西瓦尔图镇小库木尔村的真实写照。为突破小库木尔村基础设施落后等发展瓶颈,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召集群众民主商议,先后争取5项自治区“一事一议”财政奖励扶持项目,修筑了村内道路、围墙、路灯和广场等,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完成了通村水泥路建设,村里建起了多功能活动室、卫生室、抗联英雄广场,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也由过去的喝酒、打麻将和侃大山“老三样”,变成了去广场跳舞、在网上学科技和生活中比富裕的“新三样”。
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村民老敖说,“过去进一次城需要五六个小时,现在路修好了,只需要几十分钟。我们村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都由村集体缴纳,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还可以用宽带上网,很多人家都有了私家车,如今生活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今年呼伦贝尔市将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农村牧区产业路、旅游路和联网路建设。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科学规划,以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提升村容村貌,大力推动农村改厕、改气,逐步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垃圾集中治理,切实推动人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发展农村牧区物流网络体系,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建设集客货运、邮政快递和电商于一体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
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
呼伦贝尔市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做到“搬迁安置”与“安居乐业”并举,“挪穷窝”与“拔穷根”同步,真正让搬迁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过上幸福新生活。
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长青村易地搬迁互助幸福院于2017年建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总投资150万元,共安置搬迁入住建档立卡户11户26人。长青村统筹搬迁对象和各类规划建设等,切实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等各项工作,有效解决好“搬出后”问题。王洪昌一家2017年通过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发展大鹅养殖业,3年来,他们不仅脱了贫,大鹅养殖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已累计创收50余万元,并带动了其他7户发展起养鹅业。长青村建档立卡户134户已于2019年年底全部脱贫。
据了解,今年呼伦贝尔市将强力推动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重点围绕建档立卡脱贫人口800人以上的中型安置区,完善提升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健全优化安置区基层组织,建立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机构,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做好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工作,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同时,呼伦贝尔市还将多措并举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强脱贫劳动力需求数据库和就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开展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做好区内外劳务协作。合理设置公益岗位,规范岗位聘任程序,优先安置无法离乡、弱劳动能力和无业脱贫人口。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