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秀珍
古人云:“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乐民。”
发展的成果普惠于广大人民群众,原本就是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与终极目标。
关注民生,绝不是一句口号,而应是行动。此刻,当我们再一次梳理“十三五”以来乌兰察布市的民生工作,不禁憬悟,民生建设每推进一步,就会在百姓的心中激起一次温暖的回应,民生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百姓圆梦的过程。
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邦之命脉”。
正因如此,一直以来,乌兰察布市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将民生工作“置顶”,这无疑极大地顺应了广大群众的期待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
回眸来路,遵循“人民至上”理念,“民生为大”已成为乌兰察布市奔小康的一面旗帜。高扬着这面旗帜,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恪守为民之责、力谋富民之策、大办利民之事,即使在财政非常拮据的情况下,依然投巨资,把民生工作做得可圈可点,为乌兰察布市人民展示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民生画卷。
今天,当我们在建党百年神圣时间节点将这幅民生画卷铺展开来,看到的果然是如虹的“色彩”:
乌兰察布市29.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了一番、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8.1万人、57万群众“出棚入楼”、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6165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9.6万户、城乡居民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64万城乡低保对象和孤老残幼等特困群体纳入社会保障……
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极大增强了生活在乌兰察布这块热土上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真正的亲民,是首先发自于心,而后付诸于行,且没有终点,只有更新的起点。
缘于此,乌兰察布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在“十四五”开局的2021年,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躬身努力工作,不断造福人民,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这是一份承诺,这更是一份责任。
我们坚信,肩负着这份责任,乌兰察布市各级党委政府一定会以“全力践诺”为己任,勠力同心,躬身实干,将极大的精力倾注民生,把一笔笔“真金白银”投向民生,努力为乌兰察布市人民再展一幅温暖有加的民生画卷。
草努力绿着,花儿竞相开着。
夏至时节的乌兰察布好温暖。温暖,也是民生工作永远的指向。
对于“温暖”,家住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百旺家苑的郭凤莲感悟最深。“2019年9月,我们一家4口终于‘出棚入楼’,住进了这南北通透、宽敞舒适的电梯房,这可全托了棚户区改造的福!”走进郭凤莲的家,感觉好温馨。120平方米的房子窗明几净、通透明亮,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装修讲究。图案雅致的壁纸、时尚漂亮的灯饰、现代风格的家具、一应俱全的电器……温馨无处不在。
提起曾经居住多年的老旧平房,那令人头疼的“行路难、吃水难、排水难、取暖难、如厕难”,至今让郭凤莲叹息不已。
如今的郭凤莲,早已没有了“叹息”,有的只是满脸的笑意。“现在小区有物业、大门口有保安、进进出出有电梯,日子过得真是太开心啦!开心的事儿还有呐,‘出棚入楼’后,大女儿考上了公务员,小女儿如愿考上了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我也就近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家里的好事儿一件接着一件,我们全家多年盼望的幸福生活不就是这个样子!”
住有所居,且住得惬意幸福,这是郭凤莲一家曾经的殷殷期盼,也是乌兰察布市所有棚户区居民的共同希冀。
“十三五”期间,乌兰察布市累计投资478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22.1万套,全市57万群众与郭凤莲一样喜迁新居,生活从此“芝麻开花节节高”。
其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乌兰察布大地处处发生着与郭凤莲家一样的生活嬗变。
然而,回眸以往,曾经的乌兰察布市可真是“穷”字当头。全市11个旗县市区中,8个国贫旗县、2个区贫市县。2013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高达29.1万人,占内蒙古自治区贫困总人口的1/5。
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乌兰察布市把脱贫攻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全市上下以钉钉子精神,精准务实、尽锐出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在短短几年间,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全市10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750个贫困村出列,29.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乌兰察布市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此刻,纵观“十三五”时期的乌兰察布市,始终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笃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设法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众手擎笔,努力绘就一幅饱含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画卷。
今天,将这幅“铺纸”寄情、“落笔”生香的民生画卷铺展开来,我们清晰看到的,是乌兰察布市“人民至上”的笃定理念,是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更是民生改善后人民群众的幸福模样。
在建党100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我们从乌兰察布市多彩的民生画卷中选取数帧“截图”随机呈现,以致敬奋斗,体味温暖——
“十三五”期间,乌兰察布市的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新跃升。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534元和13009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
乌兰察布机场建成通航,呼张京高铁顺利通车,集大原高铁开工建设,乌兰察布市大跨步迈进“航空时代”和“高铁时代”,群众出行日益方便。
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持续向好,城市公用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率均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前列,中心城区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4.8%,并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饮水安全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87.3%,所有嘎查村开通客运班车,全部乡镇和行政村实现光纤入户。
教育事业加速推进,乌兰察布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各旗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超过全区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稳步发展。
“健康乌兰察布”建设脚窝深深,每千人医疗卫生床位数由2015年的3.7张增加到4.83张,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超过70%,城乡居民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保障和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
“住有所居”目标变为现实,投资4.47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6165户;投资120.4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9.6万户;投资20.6亿元,建设互助幸福院476处,惠及农牧区群众8.3万人。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8.1万人,并将64万城乡低保对象、孤老残幼等特困群体纳入社会保障。
便民利企服务提速增效,开通了乌兰察布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同时,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切实提高窗口服务效率,并全面整合企业开办事项,努力实现网上服务资源互通共享。此外,还严格落实“帮办代办”制度,尽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马铃薯之都”“中国燕麦之都”“中国草原酸奶之都”“中国草原避暑之都”“草原皮都”“草原云谷”“神舟家园”等美誉的纷至沓来,让生活在乌兰察布这块热土上的广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直线飙升。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接续不断的起点。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乌兰察布市将继续遵循“人民至上”理念,加力实施“幸福民生”战略,在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众手擎笔,努力在乌兰察布的民生画卷上再着“民本”暖色!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