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晓晨
一方土地养育一方精神,一方山水滋润一方风情。
乌兰察布,这座建立在玄武岩上的城市,在大青山下绽放北疆的风华。
往古,是新石器时期的璀璨文明,是察哈尔文化的英雄不息,是元代集宁路的商旅繁荣……
今来,文化软实力逐步提升,旅游焦点热度不减,体育活动日臻丰富……
细功实功久久为功。“十三五”期间,乌兰察布市以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主线,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体育赋能旅游机制,持续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文化旅游体育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繁荣文化事业 提升软实力
产业为墨人为笔,万水千山作画卷。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乌兰察布市美术馆新馆完成改造提升投入使用,乌兰察布市图书馆、文化馆升级启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综合文化办公楼、化德县文化大院等一批基础设施开工建设,2020年全市新增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设施31处。乌兰察布市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总分馆制制度改革全部完成,旗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分馆挂牌。各类艺术协会、民间剧团、文化志愿者充分发挥服务效能,参与惠民演出、艺术指导等公共服务近万次。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结合疫情防控要求,乌兰察布市大力推动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建设,网络书画展、网络读书打卡、线上文物展等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乌兰察布市图书馆超星图书馆、博看有声、博看书苑等线上图书浏览点击量达140.8万次、浏览119万人次,线上阅读成为图书服务新方式。乌兰察布市博物馆“3D全景数字博物馆”正式上线,全市博物馆、纪念馆年接待观众40万人次。全国“乡村春晚”、全市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文体活动积极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活动演出444场。
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春雨工程”北京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系列活动走进乌兰察布市,提供多方位文化培训。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招募各级各类志愿者1300余名,“阳光工程”“春雨工程”“圆梦工程”等志愿服务深入开展,促进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保护历史记忆 健全非遗传承
文物是历史的碎片,深入挖掘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影响深远。乌兰察布市坚持保护传承为主、科学合理利用,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
大力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汉代三道营古城、凉城县明长城二边段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长城保护重要点段。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凉城县、察右中旗、四子王旗等4个旗县列入国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全力推进7个国家立项文物保护项目建设。对全市文物安全状况进行摸排,开展4次文物安全隐患大排查,并聘请自治区文物专家对全市41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问诊式排查。
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利用。乌兰察布市博物馆、集宁区察哈尔民俗博物馆、四子王旗王府、锡拉木伦庙等10多个文物古建筑和博物馆单位分别举办了消防技能培训,文博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注册博物馆、纪念馆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普法宣传等活动。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申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8名,公布全市第十批非遗传承项目9项、传承人31名。开展蒙古族刺绣和蒙古族服饰项目“非遗人群研培计划”。启动察哈尔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前期工作。其中,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编辑出版了《黑河溯源——卓资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完善乌兰牧骑 打造艺术精品
乌兰牧骑,这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本色。
提升乌兰牧骑建设。乌兰牧骑设施不断完善,其中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丰镇市、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化德县乌兰牧骑设施标准化建设大步推进,累计推出《众志成城 防控疫情》《运动起来》《感动你我》等各类题材作品180余个,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成为乌兰牧骑服务新阵地。乌兰牧骑“六进”、百团千场下基层、“双决双扶”、乌兰牧骑月活动、精品演艺进景区等一批惠民演出活动积极开展,共演出1200场,惠及群众61.8万人。
提升精品艺术创作能力。东路二人台经典剧目《回关南》斩获第三届内蒙古地方戏优秀剧目暨沿黄省区地方戏展演7项大奖。乌兰察布市在自治区乌兰牧骑新人新作比赛中获得金奖2个、银奖4个、铜奖2个,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牧骑《蔚蓝的天》、商都县乌兰牧骑《装穷》获得表演金奖,一批一专多能的新生代年轻队员崭露头角。
蓬勃体育事业 打造体育强市
体育是民众身心健康的必然需求。“十三五”期间,乌兰察布市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建设完善公园、社区健身场地,乌兰察布市集宁区体育馆配套项目、白泉山健身步道建设等一批体育设施开工建设。全市新建健身路径50套,新修建笼式足球场3个、篮球场5个、羽毛球场2个,群众身边的“10分钟健身圈”逐步形成。推广普及广场舞、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优势传统项目,开展广播体操、工间操等健身活动,参加和承办“欢乐草原·健康内蒙古”系列群体性赛事9项,取得自治区群体性赛事奖项7个。
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着力承办全国“十四冬”部分滑雪项目,加大岱海滑雪场赛事设施和环境建设。筹备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加快场地设施和优势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积极备战“十五运”,体育运动员注册顺利开展,2020年注册运动员598人,全市共注册运动员1829人。恢复6所旗县体校,全市11个旗县市区实现体校全覆盖,长期以来制约体育教育发展的难题得以解决。乌兰察布市体校在自治区和国家各级各类体育专项比赛中,取得多项优秀成绩,并在自治区青少年柔道锦标赛上获得了男子团体冠军,为乌兰察布市竞技体育争得了荣誉。
加强青少年体育。承办自治区“体彩杯”青少年乒乓球、柔道、冬季两项、越野滑雪锦标赛,组织开展青少年冬季运动、乒乓球比赛、田径项目资格赛和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参加“体彩杯”青少年20余项锦标赛,获得金牌44块、银牌32块、铜牌65块。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凉城县冰雪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2万多名学生接受冰雪运动训练。郑洁网球训练中心正式挂牌,“郑洁杯”网球进校园活动全面开展,顺利承办“郑洁杯”全国青少年积分赛,青少年网球运动水平逐步提高。足球改革发展大力推进,校园足球、社区足球和职工足球及俱乐部足球活动积极开展,2020年举办足球赛事5场,培训足球教练69人。
深化融合发展 构建创新格局
旅游是行走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乌兰察布市以整合为手段,融合为核心,构建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020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30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业综合收入180亿元,恢复到疫情前的67%和94%。全市文化旅游体育项目45个,全年完成投资5.4亿元。
推动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发展。乌兰察布市丰镇市隆盛庄、四子王旗大庙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成效明显,凉城县三苏木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察右后旗、卓资县、凉城县、兴和县建设民宿30套。乡村旅游接待152万人次。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扶贫减贫功能,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扶贫摊位、消费扶贫等模式,全市旅游扶贫带动2091户3794人脱贫。着力支持以乌兰察布市集宁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发展,开展红色讲解员培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1名。打造市内2日游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乌兰察布市集宁战役纪念馆、察右中旗绥中地委、卓资县贺龙旧址、化德县秋灵沟国防教育基地列入自治区红色旅游项目支持目录。
创建精品景区。完成74座旅游厕所建设,“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对全市7个重点4A景区信号4G网络进行提升和扩容,信号覆盖、视频传输、电子支付功能提升显著。引入第三方旅游业数据分析专业技术服务,全市旅游业大数据监测、分析趋于精准化。乌兰察布市高铁旅游直通车正式开通,“乌兰察布旅行”小程序智慧旅游平台上线运行,累计发送游客6722人次,有效解决了游客抵达景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推动创建高A级景区,指导格根塔拉、辉腾锡勒、林胡古塞景区申报5A级景区。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阴山优麦旅游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商都县不冻河景区列入4A级旅游景区后备名单。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乌兰哈达火山群和察右中旗玛珥式火山群成功申报为国家地质公园。
打造品牌活动赛事。以文化旅游体育品牌活动赛事为抓手,举办AOPO乌兰察布草原飞行大会暨亚太地区商学院草原挑战赛、辉煌梦动力机车嘉年华活动、马赛文化艺术节和“5·19”中国旅游日活动、“打卡草原避暑之都·自驾百里山水画廊”抖音达人走进乌兰察布活动等一批活动赛事,推进了旅游业恢复发展。承办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暨“走进乌兰察布”——内蒙古美术名家作品邀请展、“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大型油画雕塑创作工程作品观摩点评会、中国梦2020艺术草原全国美术作品展走进乌兰察布·采风写生活动,打造品牌活动新亮点。
时间的书页不断掀开,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
无论是强健身体还是滋养心灵,乌兰察布市的文化旅游体育事业都在不断探索中接续奋斗,在持续前进中再创新高。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态势,正赋予乌兰察布这座草原上的城市更丰富多彩的内涵。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