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令刚 郭娜
“你看,我这养牛棚舍都已经规划好了,在这建牛棚,在那建饲料库,这边建管理房……这次回来必须大干一场!”返乡创业的养牛户李中海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47岁的李中海是兴安盟突泉县东杜尔基镇光明村村民,25年前举家搬迁前往河北省廊坊市打工,在外这些年他做过苦力、摆过地摊、卖过蔬菜,靠着吃苦耐劳精打细算积攒了一些资金。
谈起为何回乡养牛,李中海告诉笔者,近两年,听说家乡牛产业发展得特别好,贷款利息低、服务送到家门口,许多村民靠养牛都致富了,和他一起长大的刘树林,去年养牛挣了20多万元。到家后,李中海承包了7000多平方米土地搞建设,注册了养牛合作社,准备大干一场。
连日来,突泉县东杜尔基镇“牧业再造突泉集中攻坚群”连续通报:在外务工多年的六合村村民季德福从山西购回63头西门塔尔牛,光明村返乡创业养牛户徐香安从舍伯吐购西门塔尔牛45头,杜祥村返乡创业养牛户苑金良从石头城子购回12头安格斯牛……
截至目前,东杜尔基镇20个村已有80多户返乡人员发展牛产业,东杜尔基镇牛产业持续深入健康发展,吸引越来越多在外客商回乡养牛,“引凤归巢”现象已成为东杜尔基镇产业发展的强引擎。
百花绽芳香,自有蜂蝶来。
近年来,东杜尔基镇始终把“牧业再造突泉”工程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多措并举牢牢扭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做足“牛”文章,过上“牛日子”。同时,牢牢抓住“村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动群众发展牛产业,截至目前,20个村、121名村干部实现带头养牛。
突泉县东杜尔基镇大友村党支部书记徐亮是一位敢想敢干的年轻书记,2019年“牧业再造突泉”政策落地后,其他村民都在徘徊观望。徐亮研究政策后说:“我是党员,我先试试,这政策真不错。”徐亮贷款10万元,自筹资金15万元,购置14头安格斯牛,2019年净收入8万元。徐亮“试验”的结果给村民养殖增添了信心,2020年,大友村25户纷纷享受“牧业再造突泉”政策,扩大了养殖规模,增加了家庭收入,过上了“牛”日子。
东杜尔基镇还着重打好“线上线下”组合拳,线上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持续推送贷款政策、养殖技术、养殖前景分析,线下通过“六到村、六到户”“志愿者服务”等载体宣传动员,调动村民养殖积极性。
同时,东杜尔基镇畜牧诊疗防疫工作组加大对各村产业指导员及防疫员的培训力度,紧扣“免疫、检疫、监测”三个关键环节,对新购肉牛建立管理档案全程监管,并组织养殖户及时给新购牛上牲畜保险,双管齐下有力保障牛产业健康发展。
惠民产业带来新希望,外引内联激发新活力。
截至2021年6月底,东杜尔基镇养殖户已达2018户,肉牛存栏量达15813头。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