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健 张启民
一圈圈年轮,记录着高质量发展的轨迹;
一次次迈越,丈量着高质量发展的幅度。
通辽阔步前行,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那些幸福花开的故事生动地写进了通辽人民的心间。
“黄牛之乡”,是通辽市科左后旗享誉全国的一张名片。
一大早,伊胡塔牛市就热闹起来了,“哞哞”声此起彼伏,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
2019年以来,牛价攀高,29岁的海泉靠养牛摘掉了“贫困帽子”,还清了债务,娶妻生子,并在甘旗卡镇里买了楼房,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全市25.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个贫困旗县和626个贫困嘎查村全部摘帽出列。
走进开鲁县内蒙古圣雪大成制药有限公司,展台上摆着一瓶瓶颜色由白到黄的粉末,深浅不一、名称各异:硫酸链霉素、土霉素、盐酸土霉素……庄稼人再熟悉不过的玉米,而今借助高新技术的力量华丽变身,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医药新宠。
不远处的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淀粉生产线正加足马力生产。15年前,正是该公司的进驻,开启了开鲁县玉米深加工的崭新一页。
通辽人干事创业就像草原上的蒙古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让小康的梦想一步步成真。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鲜明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在“攀升、融合、转型、保障、优化”上求突破,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全市上下凝聚起“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在科尔沁区,一幅聚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画卷徐徐展开。这里的经济发展呈现结构趋优、消耗降低、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下大力气调整退出了主城区部分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城东老工业区搬迁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持续推动技改升级,释放绿色发展新动能;有效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科尔沁区尊重创新规律,放手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家,国家授权专利拥有量增至202件。天融风力莫力庙风场项目投产达效,实现了国内首例原有风场升级改造。霍林郭勒市紧盯“五个全产业链”,抓项目、保投资、跑招商,着眼补链延链强链发展高精尖、少冒烟、高附加值的项目,推动主要工业品从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以全产业链项目建设为龙头,全力打造“千亿霍林郭勒”,推动经济从“速度追赶”向“质量更高”蝶变。
通辽市在农牧业资源富集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主导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集中培育绿色农畜产品、绿色煤电铝2个千亿级和镍循环、现代能源示范、蒙中医药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如今,“五大产业集群”链起52%的规上工业企业,贡献了85%的工业产值。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户、达到236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7家,中小企业双创平台获科技部支持,玉米种业、肉牛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获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支持。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依托单位的中药(蒙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获批全国首个地级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农牧业向绿色生态转型,绿色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居自治区前列。
一组组数字印证了通辽人民致力发展的辛勤汗水与热情,一项项成绩代表了通辽上下齐心协力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决心。近年来,通辽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资源型产业实现减量化生产、绿色化转型,煤电铝一体化循环发展,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到43%,通辽市被国家确定为现代能源领域试点。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通辽市委提出,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全面绿色转型,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加强与长春、沈阳的产业协作配套,着力在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推动环保设备稳定安全运行,大力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这也更加明确了通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广大党员干部正奋力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