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萍
一辆辆喷灌机在大地上缓缓移动,为干渴的土地带去甘霖;一根根滴灌管浅埋在地下,深层次地为土地输送“解渴”的水源;一位位技术人员奔走在种植大地上,为耕地内机电井的电路和用电设备进行检修……眼下正值春耕农忙时节,兴安盟由于受持续少雨天气影响,辖区内遭遇不同程度旱情,这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为不误农时,兴安农垦上下全力以赴投入到抗旱工作,解决职工群众抗旱问题,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用起来真是既省水又省力,只需要在浇地时把阀门打开,浇完水后一关阀门就行。我家今年共种植80余亩玉米地,运用该技术较之前能够省水40%以上。”布敦化牧场四队职工李瑞成说。2017年,头脑灵活的李瑞成率先在布敦化牧场使用了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省时、省电、省水、省肥、增产……现在种地告别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与之前相比每亩还能提高400余斤的产量呢。”在自家玉米地面前,李瑞成细数该技术的好处,乐得合不拢嘴。
不仅如此,职工们在田间管理上也更省心了。滴灌管把水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把传统灌溉的“浇地”变为“浇作物”,让灌溉管理更加精准高效。2017年以来,布敦化牧场积极推广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先后改造农田5.5万亩,全场半数耕地由雨养农业变成阳光农业。为更好地推广该项技术,布敦化牧场还为职工提供统一规划、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全程服务。今年,运用该项技术种植面积近5万亩。
“别看今年的雨水少,但是我一点也不着急。因为我家的地使用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省时省力,方便多了。你看我这苗多壮实,最重要的是,每亩地还能增收400余元。相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共种植210亩玉米地的巴达尔胡农场职工张艳平对今年的收成信心满满。
为解决职工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干旱、土壤不保肥、不保水等问题,巴达尔胡农场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耕地运营模式、职工群众意向,通过开展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现场会、协助职工代购先进农机具、统一订购管带和地膜等措施,加大职工群众对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来对抗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截至目前,该场使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土地1.2万余亩。
为了确保场区内所有灌溉设施正常使用,杜尔基农场成立了井、电快速维修队,全天候提供维修服务。
除此之外,为应对出现的旱情,兴安农垦各场区还积极推广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微喷、管灌、各类喷灌、抗旱坐水种植等农田节水技术措施,增墒保墒,保障春播期间农业生产正常进行。截至目前,各场区播种面积已完成73余万亩,抗旱面积24余万亩,春耕播种正在有序开展。
责任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