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i 北方网官方网站!
  • 登陆企业邮局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站
####.##.##
i北方网官方账号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品鉴>书

书法大家李清波作品赏鉴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7-01-18  浏览:69988  字体【 【关闭】
 

    李清波(字澄之),男,1932年生。原供职于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书协名誉主席、内蒙古书法家协会顾问、内蒙古诗书画学会顾问。作品入选内蒙古各类书法展及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作品收入《鸿飞集》、影片《珍联传奇》、《当代书法大成》、《华夏千家书画集》、《当代名人词典》。在广东凤岭山、北大荒书法长廊、芦沟桥抗日战争纪念园、山东碑林等处有刻石,著有《增广通假字筌》一书。































  李清波1932年农历三月出生于河北保定的尚庄,其字澄之,取自道家经典《清静经》的“澄其心而神自清”。尚庄距县城约二三公里。那时在京津冀一带就盛传一句话:“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尚庄”,这可想见尚庄所处的地位。尚庄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古村落。李清波少时留下的记忆,村子不大有七八十户村民,其中三四十家曾有人在科举中考取功名,并出现过翰林、侍前位等入仕官员。因而它是闻名遐迩的文化村。李清波母亲王氏是农民,父亲李俊杰在“七七事变”时随一个部队去了南方,家里只留下祖父、祖母、母亲、妹妹和自己,生活极其困难。父亲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到老家务农。受家乡深厚文化的熏陶,李清波儿时便有了想学习文化的念头,并每遇到立碑挂匾的地方,总是伫立凝视,默默思索。以后留心匾额楹联,留心碑刻石碣,成了他一生所爱。及长,他二伯父在本村设馆教授私塾,李清波开始循规蹈矩学习文化,并在二伯父的启蒙下,学写毛笔字。他的二伯父有一女,无嗣,将李清波视如己出,关爱有加,遂对他认真细致地指导。他记忆中,很小就有幸接触家藏的《芥子园画传》和颜真卿的《麻姑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碑帖,于是悉心读帖、临帖。如前所讲,这个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文化村,舞文弄墨的人不在少数。一天,李清波下学回家途中,遇见本村一位梁姓青年,他非要看看李清波写的毛笔字,他看后说的一句话,让李清波铭记了大半生、琢磨了几十年:“你二爷爷也不会写字,他还能教你?这不是误人子弟!”在这个重礼仪、尚文化的村子,一个30多岁的青年敢对一位70多岁的教书先生说出如此大不敬的话,这真把李清波说蒙啦,让他无所适从……
  半个世纪后,已对书法艺术有一定造诣的李清波先生才对当年梁氏的说法有了认同。梁氏之说,即批评他二爷写的字“不靠体”,就是不按传统书法的规范和要求,从学习王体、颜体、柳体入手,故字不靠书体,法不得要领。这是后话。
  李清波听梁氏如此一说,犹如当头棒喝,究竟如何学习书法,令他非常纠结。但当时的条件,他没有别的选择,只有继续随二伯父读私塾。之后,尚庄一带受新潮影响,纷纷办起新学,李清波二伯父的私塾也逐步转成新式学校。他刻苦学习,又在自家的学校读书,受到特殊待遇,学习进步很大。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二伯父办的学校停课。1945年之后,李清波又随父到天津生活,并在天津的一所学校读书。1948年,国家形势纷乱,他跟父亲回到家乡。
  新中国成立后,慧中内向的李清波开始考虑尽快就业挣钱,助力一家人的生活。1950年,本村的一位周姓青年在归绥市(呼和浩特市旧称)生活一段时间后返回村子,告诉李清波百废待兴的归绥正需要各类人才,鼓动李清波不妨一试。归绥市地处塞外,大部分人对它是陌生的,个别人略知一二,也是描述其荒凉之态。李清波不顾家人的阻拦,毅然决然跟着周姓青年来到归绥。那一年他18岁。这一来就是60余年,不离不弃,呼和浩特市名副其实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几天后,他到归绥市公安局应聘,因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当即录用,分配到司法科工作。当时归绥市的司法部门,只有公安局和法院,公安局逮住犯罪嫌疑人要录口供,正本起诉时送达法院,李清波负责誊写口供副本留公安局存档。面对枯燥的工作,他一丝不苟干这件事,磨练性格,提高书写水平。几年后,局里准备培养化验员,李清波积极报名,被派往内蒙古公安厅学习。在公安厅培训一年余,他又被派送内蒙古医院学习化验技术。之后奉调市公安局技术科,跟随有专业水平的斯日古楞,边学习边工作边总结。后斯日古楞调往内蒙古公安厅工作,李清波负责技术科。在公安工作中,专业技术十分重要,它是案件侦破的基础,事关办案质量。李清波是那种办事不苟、追求完美的人,他利用一切机会,收集研究其他兄弟地区公安局的技术资料,充实完善本部门的业务。他所在的部门先后引进了照相、勘查、指纹识别等技术,引入法医鉴定等……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李清波一头扎进业务工作中,好多是开创性的,无样板可学,但他不怠不滞,潜心研究,不少工作做得有模有样,受到同行的赞扬。1956年,李清波与呼和浩特市防疫站的李梦春结婚,二人工作上相互支持和帮助,都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型人才。他公安工作一干42年,到1992年退休。
  自少年到暮年,书法一直是他的钟爱,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晚年的李清波先生这样总结自己的学书经历:“儿时趋庭弄笔,相以成习。及长,低徊难去,工余偷闲,仍临池读帖为余事……兴来信手戏墨”。先生初来归绥,举目无亲,工余常常在旧城一带闲逛,在商铺的号匾前驻足赏析,随手临摹,其乐无穷。一天,他在大南街一带的一个门脸儿里见有人低头刻字,他好奇地观看,那人抬头见一青年默默立于身侧,便搭讪起来,一来一往,二人成了忘年之交。刻字者叫冯中斋,字芸节,山西文水人,精篆刻并以此为生。因兴趣相通,偶有问题可与其请教切磋,冯中斋处便是李清波经常光顾之所。在这里,慢慢认识了元悌和郭笠农这些归绥市的书法界前辈。元氏天津人,曾在旧政府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内蒙古文史馆任职,工颜体,善榜书。郭氏山东人,曾从军,新中国成立后在呼和浩特市制药厂工作,精篆刻。归绥市市区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一下就能遇上这么几位书法界的名流,也不是人人都能有的机缘。初结翰墨因缘,李清波视元悌、郭笠农为师。元、郭二师教其以颜体立笔,李清波谨遵师训,按部就班,研读颜氏碑帖,究其原理,临池不辍。蒙亲炙点拨,沐春风之惠,李清波学习的动力更足,工余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研习书法,读帖临帖上。每有自我感觉不错的书作,他都请元先生、郭先生过目,恭听他们点评斧正。一来二去,书艺大进,学习劲头猛增。上班研究业务,下班研究书法,基本成为李清波生活的常态,几十年如一日,不急不躁,脚踏实地,埋头练习。从广博涉猎学习书坛各家之长,逐步向与自己喜好的书家靠拢,清人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均为重点研究的对象。由博而专,以德养字,以文养字。学颜楷,得其精髓;学钱、何,领异标新。总之,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走自己的路,“融古今书艺写吾字,用吾心写吾字”,成为其信条。心存什么念头,他就会看到什么东西。日夜临池精审研习,循规矩而求新,互相参证,彼此辅助;取舍万疏,去芜存菁;兼容诸家,意达古今;反复实践,不停总结。当今中国学书者多矣,但是能“入乎其内”,从术臻于道者,少而又少。李清波学习古人始终不渝,但也不放弃每一次和身边同道的交流与探讨。他说:“老杨(指著名书法家杨鲁安先生)肚子里有东西,悟性高,笔墨精,是难得的人才!我们一度交往很频繁。”他们交流书法,也交流国粹——京剧艺术。杨鲁安先生是内蒙古京剧界的著名票友,他能登台演出,扮演过多个角色。李清波在朋友聚会时也喜欢亮几嗓子,他的言派老生学得像模像样。在书法界,他愿意和比自己年轻的康新民(呼和浩特书画院原院长)谈论书艺,他认为:“康新民爱读书,能看出书法的门道”。
  退休后,单位的工作交卸了,李清波把研究书法视为个人生活的第一“要务”,坚持天天从住所坐七八站公交车到自己的画室,泼墨挥毫,绝不懈怠,确有执著的卫道精神。与当下某些标榜创新、专事炒作或充斥江湖气火爆气的东西相比,他的书法作品依循的,是中国传统书法正脉,具有明显的虚静清宁之美。“书为心画”至理名言也。先生的字“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道法自然,了无凿痕,业内人士称好,书法爱好者艳羡,深得广泛认同。他的字融进了他的思想情感和对高雅文化的理解、追求,真正体现了字为心迹的美学取向!有人说:“李老的字,有酒味、有茶香,久看不腻。”这应该是对他的褒奖。艺术作品没有共鸣就没有出路。崇德尚艺,字如其人。他的书法流美润泽,气象自然,自成一格。别人在追求着所谓“变化”,先生一如故我,注重的是书法的内在变化、笔墨升华,以不变应万变,充满自信。他说:“所谓变化,不是换几种字体。有的人什么体也写,追求形式变化,可在我看来还是一类字,笔墨没有任何变化,瞎折腾。艺术的高度,古典和现当代一脉相承。其实字写到一定程度,功夫在字外。”这是先生书艺的经验谈,也是对当前书法界浮躁之气的针砭。所谓“功夫在字外”,就是注重知识积累,注重博览群书,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明了学问驭书法的道理。尤其能了悟中国文人静然为禅、空灵如水的书道精神,并依然揭示书家的心灵空间。先生的书法作品,辑有《李清波书法作品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和《唯精唯一·李清波卷》《当代书法大成》《中国文艺家传略》、香港《华夏千家书画集》《世纪人物》《走近大家》等皆有作品和事绩收入。广东凤岭山、北大荒书法长廊、山东王羲之纪念馆、内蒙古昭君博物院、南京棲霞寺、芦沟桥抗日战争纪念园、呼和浩特市乌兰夫故居等有书作刻石。多次参加国内外书展获奖,并获内蒙古自治区“萨日纳”奖。他撰写的《归绥碑碣匾额拾絮》《书·画·诗·茶》等文章即略见一斑,特别是先生集书法实践和平素知识积累为一体,编纂出《增广通假字筌》(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辞书,令人刮目相看,给知识界耳目一新之感。在一般人看来,编纂辞书是一个团队工作的结果,一位老翁却不顾年迈,特立独行,编出这部百万字的辞书,继承训诂,熔铸学识,焚膏继晷,辛勤备至,确让人敬佩和景仰。该书出版不久即获内蒙古政府社会科学奖二等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书法艺术是国粹。研究书法和研究中国文字、中国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意义甚深。先生认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要能通过对书写的每个字的掌控,赋以生机,把自己对于字的理解传达给人们,让大家喜好上这门艺术,喜好上中国文化,这是责任所系。他非常认可同道者的观点:“作字行文的书法并非只是简单地写字,也不应被法度所束缚,其重点任务是‘文以载道‘,在我看来这也是书法的美好所在。”
  如前所述,李清波先生在书法艺术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他是内蒙古书法家中进入较高层次的艺术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书法的大家气象,是当今内蒙古书法界不易多得的成果之一;他对书法艺术始终如一的探求及所走的道路,对后学确有很好的引领与启示作用。可惜他处在一个文化意识较差的地区,加之本土地域文化史的研究还比较滞后,而且“(呼和浩特文化)接受新文化迟纯,或在外来文化的侵袭下,显得信心不足和手忙脚乱;它不能与华夏整体文化思潮同步运行,而是显得闭塞、踟蹰不前,甚至有些土气”中国的许多地区在文化建设中,研究名人和推出文化名人,成为其文化战略的一项内容。而我们这里,对名人及名人效益的认识,还需提高。名人还“鸣”不起来。
  不以名家自居,怀平常心,低调做人做事,谨慎自重,寡言笑,崇俭约,重实际,这就是真实的李清波先生。他卸去了别人加给他的许多名头,归真返璞,生活更加潇洒自如。有笔会邀请,他尽量参加;有亲朋好友索字,他尽力满足;有人买字,他也没有那么多自定的“铁律”,尽心让对方满意。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创作两不误,“塞上书家李清波”自得其乐,好不优哉悠哉。我有歪诗赞曰:
  潇洒弄翰数十春,
  书艺高古脱樊笼,
  须眉已结崑崙雪,
  犹纵情才传后人。


责任编辑:史重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报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0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szj@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i 北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视频举报 电话:156-047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