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i 北方网官方网站!
  • 登陆企业邮局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手机站
####.##.##
i北方网官方账号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品鉴>画

梅兰竹菊:中国画笔墨训练的基本功

来源:www.xwzhw.cn  发布时间:2023-08-17  浏览:9148  字体【 【关闭】
 

历史上,梅兰竹菊画法是所有画中国画的人必须掌握的,哪怕是山水、人物画家,都会画梅兰竹菊。例如“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对梅兰竹菊的画法都非常熟练,其中倪瓒的竹子画的非常轻松、飘逸,吴镇笔下竹枝挺近。后来“吴门四家”的沈周、仇英、唐寅、文征明都有着极强的功力。文征明的兰竹文气十足,堪称此类题材中的高手。

这说明,中国画家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对梅兰竹菊的训练,尤其是文人画兴起后,此类题材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潘天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很深、很透,所以他在中国画教学处境艰难时,非常强调梅兰竹菊的训练。 

中国画家进行梅兰竹菊训练,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成为专门的梅兰竹菊画家。梅兰竹菊四种题材,基本上涵盖了中国画所需要的笔墨类型的基本的结构形式,其笔墨技巧也能够集中代表各种画法。

画兰,在中国画里最难,其次是竹,李苦禅常说“一世兰,半世竹”。
兰竹训练不是简单要求会画兰竹这一题材,而是借此深入理解中国画笔墨组合中空间布白关系,其目的就是过笔墨功夫这一关。怎样能说明笔墨基本功过关了呢? 要求一下笔,笔法的“起、行、收”都完成的很好,哪怕画一片竹叶、一根兰叶都要求有“起、行、收”的运笔过程。兰竹创作中,不只孤立的看某一笔画的好坏,还要看整体的笔势结构和大势,但是一笔的质量最为重要,它关系到作品质量的高低。

画兰,一笔一叶,一笔成形,兰叶的交织也就是笔线的交叉组合。为避免交错混乱无序,聪明的中国画家,在长叶的交错中找了交叉规律,创造了写兰的基本程式,即交凤眼、破凤眼和鲫鱼头的基本笔墨结构,然后把这些结构再加形成比较复杂的画面了。

兰花的笔墨结构或比竹子还要简,却更难。
破凤眼结构两边还可以加两笔辅助笔,即短兰叶。辅助笔可加可不加,比如画一个破凤眼,旁边再加一个鲫鱼头,然后在两边各加一笔辅助,也就够了。可以借用“辅助笔”;画的多,还可以互借互用,辅助笔在创作中起到调节作用。
以上就是大致的兰叶笔墨结构,比较简单,但难在兰叶的画法,兰叶的长短、粗细变化、方圆变化、起收笔的方向、收笔的尖与秃等,都不能相同。
画兰叶时,比较难的是收锋,他既要有力度,又要有出去的势,而且要注意叶与叶之间的形要有区别。
画兰叶线条强调书法用笔,也可以把藤类或木本类的线条质感都包括在里面,要求线条用笔的方向、力度、弹性感觉变化多,这种多变化通过画兰叶、兰花的训练可以解决。
画兰竹的毛笔选择也有讲究。
开始训练兰竹最好是用兰竹笔来画。硬毫、兼毫如“白云”等都可以,硬毫,因其坚挺,以便于掌握笔性。兰竹笔比一般的笔杆要长一点,因为要充分发挥挥洒的幅度。
画兰时,要注意兰草的基本特征。叶要挺键,绰约有姿,这决定了用笔方式。中国画遵循一笔的造型观念。第一是用线,先画兰叶;第二是笔墨结构,交凤眼、破凤眼、鲫鱼头的组合形与势,包括用笔起、行、收三阶段。

画兰主要看叶子,花也不能忽视。兰花结构也是破凤眼,用笔也一样,要注意藏锋。

写竹,是中国画笔墨形态及结构技法最为讲究的品类之一。笔墨结构因竹而殊,笔笔见功夫,枝枝叶叶讲理法。
中国画中画竹之法有二:一是以线双勾法,工笔画多用,写意画亦有之,谓之“画竹”;二是以线并加没骨,以墨为主的画法,谓之“写竹”,也叫“墨竹”。
竹竿,一笔成一节,节节而为之,则一竿立也。论写竹笔法,执笔要正,指握笔杆上端,利用笔杆的长度,增加挥洒幅度,发挥自由度、力度和竹竿的弹性。写竹者各具特长:吴镇竿枝圆厚挺劲;石涛刚柔并济,舞动风雨;郑板桥挺拔刚直,凌空晴姿,不禁风雨。写竹主竿用笔中锋圆挺,笔线中心的笔锋,却由于起、收的笔法,将笔画的中心线呈拉长了的“S”形,这便使一节竹竿有了动态弹性,节节连贯,竹竿就有了筋骨。
写竹叶,笔法如楷书一撇,所以叫“撇叶”。撇叶笔墨要饱满,用力靠臂和腕,不能用手指扒拉。入笔藏锋,按下即叶肚出,方可同时提笔,收锋回到原起点上空,一竹叶即可完成,随即往第二叶落笔。
竹叶有一个核心点,起笔都在经过核心点,一般一组竹叶着笔也不能直接交在这个核心点上。第一笔是竹叶子的长势,决定主势,收锋然后回到原来的起笔点上空,第二笔即由次点出发,第二笔收锋后也如前及时回到原起点上面,依次完成这一组叶的组合为止,这就是一组叶的单元笔墨结构。
撇竹叶一定要挺劲,用笔不能打弯,竹叶的形态以健力为主。画成组的竹叶时,收锋后再回到起点,连续往复,笔势贯穿,连绵不断,空中行动如写行草书,即为“一笔书”“一笔画”之理。

调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蘸水,刮去笔上多余的水分,然后蘸重墨;还有一种是洗完笔,先蘸浓墨,然后笔尖在水面作“蜻蜓点水”状,形成墨色的浓淡变化。

通过对梅、兰、竹、菊画中笔墨程式和审美内涵的研究实践,在练“技”、练“气”、练“意”的过程中得到“人格”“艺格”,由技进道又由道进技地反复提升,带动对民族文化艺术最高境界的顿悟。

责任编辑:杨青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报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16-2020 ibeifa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大旗网络 
商务合作:139-4719-0357 蒙ICP备18006029号-1  营业执照  网址:www.ibeifang.com.cn 投稿邮箱:szj@ibeifang.com.cn
版权声明: i 北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 暴恐音视频举报 电话:156-0471-1144